環保 2022-10-31 19:42:08 評論:0    瀏覽:474    

馬軍一直有著“環保斗士”的稱號。

20世紀90年代的媒體從業經歷讓他開始關注中國的污染問題,2006年馬軍創立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致力于推動環境信息公開和污染防治。20多年來,已經成為生態環境部特邀觀察員的他與伙伴們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分析環境信息,每天他都會堅持在社交平臺上公布當天的空氣情況、霧霾區域等。

馬軍認為,大氣污染治理需要社會廣泛參與,環保方面的監測數據大規模地公開,體現了中國向污染宣戰的政治決心。

新京報貝殼財經:你是因為什么契機開始進入環保行業?為什么決定成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馬軍:20世紀90年代中期,媒體從業經歷讓我有機會到全國主要流域,開始關注到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水生態受損等環境問題。1999年,我結合多年采訪調研,寫成《中國水危機》一書。在探尋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我感覺到大規模環境污染背后有復雜的社會經濟因素,想要真正解決它,需要廣泛的公眾參與。作為公眾深度參與的前提,信息公開就成為推進環境保護的一個關鍵因素。

2004年,互聯網在中國快速普及,于是我判斷,可以通過IT技術,更加高效地推動公眾知情和參與。2006年,我創立了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第一個項目就是開發建立水污染地圖公益數據庫,里面收入了政府部門所發布的水質信息、排放量信息,還收集了污染源超標違規記錄,結合地圖呈現,希望便于公眾理解。這也是現在“蔚藍地圖”的前身。之后,我們的環境數據逐漸擴展到空氣、固廢、危廢、海洋、垃圾、塑料,近年還擴展到低碳、生態等更多領域,形成了蔚藍地圖環境數據平臺。

新京報貝殼財經: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已成立16年,公眾和企業對公共環境的關注和投入有什么變化?

馬軍:公眾對環保的參與度提高了,企業最重視了,我們收集數據也比之前更容易。過去十年間,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治理,在政府主導下,企業也逐漸開始更多地發揮出主體作用,公眾也有更多、更廣泛的參與。我們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當時的中國正在面對著極為嚴峻的環境形勢,環境污染包括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以及生態退化、森林草原退化等,也包括了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

從社會對環境問題的認知來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這里也有若干標志性的事件。比如,2011年左右,霧霾在多個地區頻頻發生,廣大市民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發聲,表達對呼吸健康空氣的渴望。中央回應民眾的呼聲,修訂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始監測和發布PM2.5和臭氧等重要污染物。有了強大的民意支撐,2013年我國出臺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納入了許多此前難以想象的強有力措施,在之后又發布了“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并開啟藍天保衛戰。

新京報貝殼財經:近幾年,我國的空氣質量有何變化?

馬軍:十年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PM2.5平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降到2021年的33微克,歷史性達到世衛組織第一階段過渡值??諝赓|量改善不僅反映在數據上,在我們和中國環境記協舉辦的“指尖上的環?!惫婊顒又?,公眾隨手拍從反映霧霾和污染問題,到現在越來越多看到藍天回歸。目前共收集150萬張帶有空氣質量水印的照片,從民眾視角充分反映出,在我國許多城市和鄉鎮,藍天正在一步步從奢望變成常態,公眾的藍天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趙方園

編輯 曲筱藝 宋鈺婷

校對 劉軍

以上內容為【馬軍:政府部門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環境治理(中國環保社會組織培訓班 馬軍)】的相關內容,更多相關內容關注中國智能工業網。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或網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本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聯系刪除。

 
0相關評論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