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資訊 2023-01-14 18:14:01 評論:0    瀏覽:11    

關于這個問題,城市是啥,何時產生,首先要介定下城市的定義,根據中國規范術語檢索,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具有一定人口規模、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點稱為城市。

在這里,人們常常會把城市跟人類文明的產生弄混淆了,以為出現人類聚居,居住點就出現了城市。顯然不是這樣。所以,對于城市出現的時間一直是模糊的,但從考古學家們的發現來看,據說龍山文化時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原始社會末期,也即是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就產生城市了,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經堯、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因為在我國古書中已經有了關于這個時期部落首領建都的記載和筑城的記載,同時更重要的是我國考古工作者也確實發掘到了屬于這個時期為數不少的城址。比如,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一座用夯土筑的古城遺址。河南安陽洹水之濱的后崗龍山文化遺址也發現有與城子崖相類似的一座古城。在黃河中下游平原地區,長江中游兩湖地區,長江上游四川盆地和內蒙古高原河套地區等四大區域先后都發現了史前時期的城市遺址。這些城址興筑的時間大都集中在公元前二、三千年的一段時間。有的甚至更早,因此可以確認,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就已經產生了最早一批的城市。

但這其實又與城市學者們的研究矛盾的。

因為從學者們對城市產生的定義來看:“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體說是人類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產物?!保ㄔ谶@腦補下前兩次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即原始社會晚期)。而在此前,人類只有性別和年齡的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生產力提高促使部分民族從其他野蠻民族中分離出來,進入農業社會的過程;在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逐漸脫離農業,成為一個專門的生產部門,這種現象被稱為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后,原始社會瓦解,奴隸制社會形成,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正式開始。由于第二次社會大分工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使商品交換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商品交換的地區也由以前的小區域逐漸擴大,商人階級作為商品交換的中間人也產生了,他們只負責進行商品交換而不參與到生產活動中去。)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社會的正式形成。

因為我們知道,起初戰爭不斷的古代,城堡的建設可能僅僅是為了安全,具軍事功能,所以僅有城還不能叫做城市。所以學者們認為經過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發展,大體至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這個時候的城市有五個特征:

1、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規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職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產場所和交換貿易場所——以體現城市經濟中心的職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礎設施

5、有比較密集的居民居址

而商代 ,有了文字和青銅工藝后,手工業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的偃師尸鄉溝商城、鄭州商城、殷墟非常具有代表性。

商代三城示意

另外一點,顯然,城市規劃的思想來源于古代,不是現代才產生的。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卻是近幾年才頒布的。最早是2007年,最新修改的一版是2019年,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但其實現在的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 的國土空間規劃。所以,現在《國土空間規劃法》的呼聲也是蠻高的,怎么與城鄉規劃法融合、對接,我們拭目以待。

我國古代規劃思想的鼻祖非《周禮·考工記》莫屬。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夫為古代計量單位,以夫約合今天的一百畝。

“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說明道路寬度有分級,市內寬,環城窄,城郊更窄。還規定:“環涂以為諸候(城)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

以上內容為【手工業與古代農業丨手工業為什么會被改造】的相關內容,更多相關內容關注中國智能工業網。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或網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本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聯系刪除。

 
0相關評論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