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資訊 2023-01-14 08:12:12 評論:0    瀏覽:23    

文/張東光圖/同學提供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業貴飛按法定程序完成了貴州云馬機械廠工商注銷任務。就此,“云馬”, 一個曾經響亮的名字隨著時代的發展離我們而去。

但歷史總會有人提及,去懷念,去記憶!“云馬精神”、“山鷹精神”不會因為“云馬”二字的“注銷”而離去,將永遠被中國航空歷史所銘記!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2日,我們一家三代5口,帶著深深的“三線”情緣,回到我的“第二故鄉”——貴州 鎮寧 國營“云馬機械制造廠”,共同尋找我曾經的生活并分享我的三線情緣……

短暫的10天,讓我看到了貴州省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二十年的滄桑巨變,同時也親眼目睹了老“云馬”廠廠址的破敗與滄桑。

本篇借用多位跟隨父輩一直扎根在“云馬”的我的同學、同事所拍的照片,結合收集到的零星資料進行整理,旨在讓更多關注者了解011貴航基地,以及所屬“云馬”廠的發展與變遷,解開其曾經的“神秘”并力求還原歷史本來面貌。

我們知道,一架軍用飛機的制作大體需要:部件裝配、總裝、試飛、機械加工、起落架、沖壓件、標準件、鍛件、塑料件、鑄件、塑壓件、工藝裝備、非標準等。

這其中,除標準件、鍛件、塑料件、鑄件等輔件外,在東北是由沈飛公司,黎明公司兩家大型企業聯合完成的。

▼ SU33艦載機

結構示意圖

?▼ 殲6飛機

?▼ 沈飛: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是集科研、生產、試驗、試飛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飛機制造企業,中國重要殲擊機研制生產基地,被譽為“中國殲擊機的搖籃”。?

▼ 黎明:隸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始建于1954年,新中國第一個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制造企業,中國大、中型航空噴氣式發動機科研生產基地。

?▼ 下一代戰斗機

將采用變循環發動機

▼ GE公司近期已經完成了XA100三涵道自適應發動機首臺全尺寸驗證機的初步測試,標志著新一代軍用渦輪發動機研發新篇章的開始,并為第六代戰斗機的變循環動力裝置的研發鋪平了道路。

▼ 貴州州黎陽460廠生產的 WP—13系列 渦噴發動機

然而,為實現三線建設,這些專業都被分成各個專業化分廠被分散部署在了貴州當時所屬的七個縣(鎮寧、普定、平壩、清鎮、修文、黔西及大方)和貴陽、安順與遵義三個市中。實現所謂 “靠山、分散、隱蔽” 的戰略目的。

綜上集合,就是貴州最著名的航空工業基地,即:011航空工業基地。該基地包括企事業共43個單位。其中飛機專業廠、所、庫6個單位;發動機專業廠、所、庫5個單位,輔機、機載武器和專業化廠24個以及8個事業單位。

我要介紹的是部署在貴州省 安順市 鎮寧縣的國營 “云馬機械制造廠”,簡稱 “云馬” 廠。

“云馬”廠

由于歷史原因,在六七十年代,軍工廠很“神秘”,貴州山溝里建起的“云馬”廠也不例外。

工廠位于貴州省 安順市 鎮寧縣,對外全稱“云馬機械制造廠”,代號130廠。 郵政信箱: 658,電報掛號: 1020?!?58”指1965年8月工廠開始籌建,“1020”是指工廠進入現場建設的時間。

工廠人員最多時接近7000人。

工廠布局

1967年剛進廠時,我家住在“工農村”。對面有座不大不小的山叫“馬馬”山。云馬廠的廠區布局就是以馬馬山為中心,沿山溝近8公里狹長地段分散,采取“羊拉屎,打一鞭”“村落化”;鑲、埋、貼等方法,貫徹“靠山、隱蔽、分散”的方針,并以“隱蔽”為主建設起來的。

時任貴州省副省長陳璞如,在1964年4月下旬召開的省國防工業會上強調說:“......過去,分散一般已做到,但隱蔽不夠,進山不靠山,靠山不分散,分散不隱蔽,隱蔽不進洞?,F在要下很大決心進洞,要害必須進洞......居民點也要分散隱蔽,每個居民點以一百戶左右為宜?!币裕ā叭€春秋”:董振祥“在貴州地區選擇廠址的回憶P49-51”)

正是基于這種思維加上認識上的局限性,過分強調“靠山、分散、隱蔽”,使得不少項目進山太深,布局過于分散,這種“羊拉屎”“圍山轉”“瓜蔓式”的布局,對后來的生產和職工生活帶來極大困難。這方面,在三線企業工作了一輩子的三線人都有著深刻的感受。

▼ 工廠被分成4個區,沿8公里狹長區域“靠山、分散、隱蔽”布局。廠區這種過度分散帶來的是:管理不便,生產協調不便和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

時任基地一把手的莊樹山局長在他的“011基地建設的回顧”一文(三線春秋p53-57)中寫道:“廠房建設要“靠山”,搞“鑲、嵌、埋、坐”的設計。

強調車間相互之間的距離要散,且越散越好,重型設備要進洞,見洞就鉆。要做到戰爭打起來空中找不到,找到了炸不亂、轟不垮等等,實際上只是一廂情愿的空想主義罷了……”

二汽原第一任總工程師,中國汽車工業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將領陳昌浩將軍之子陳祖濤在他的“我們建設了一座城市”(“三線風云”P10-38)中寫道:“文革后,我到美國去訪問,看到美國人從衛星上拍的我們二汽的照片,哪個廠在哪里,一清二楚。這說明,你進再大的山人家也看得見。從現代科學角度說,看得見就打得著。 從這個意義上看,當時的進山,而且是要進大山,進深山,毫無意義,只是嚇唬自己,徒然增加建設的成本和難度?!?/p>

工廠一區到四區分別建造了相似的俱樂部,醫院,糧店,商店,幼兒園和學校。正所謂 “我們遠離城市,又建造了一座城市……”

▼ 文化宮

▼ 食堂(改建后)

▼ 保健站

▼ 小學校

?▼ 百貨商店

▼ 糧店

“180”廠房

“云馬”廠的飛機部裝“180”廠房,建筑面積2萬平米,是工廠最大廠區建筑,也是整個 011基地為數不多的大廠房。我的同學,一大部分都分配在這個廠房里工作?;仡檹S房設計,可謂一波三折。

最開始的設計,是將這個飛機部件裝配廠的前機身、后機身、機翼車間設計在一個大廠房內,后來上級按戰備要求,要化大為小,一定要分成二十幾個小廠房,并且要求分布在幾公里相距的兩個小區內,以實現分散“隱蔽”的戰略目的。然而,建成后因面積小,屋架低而無法進行正常生產,后來才重建了這個180廠房。

我工作的14車間,也因此由最初的低矮小廠房,搬遷到后來的當初按飛機部裝設計的,位于“放牛坡”山角下的一座較大廠房內。

原云馬廠黨委書記謝長吉在他的“牢記創業艱辛 不忘歷史教訓”(“三線春秋”P155-160)中寫道“……130廠的裝配廠房,是最典型的一個,完成設計后,在建設當中先后砍了4刀。沒等開工就把3000多平米的輔助樓從圖紙上抹掉了,在房梁、立柱、大型屋面板等構件都預制完成,廠房的柱基也做好了的情況下,寧可報廢一批構件和柱基,也硬要砍掉一個柱距不建;廠房上頂了,可已經備好的保溫層不裝了,預制好的泡沫水泥塊全部成了泥土;廠房內的地面本來應該是瀝青混泥土的,在瀝青等材料全部備好的情況下,改做水泥地面。

就這樣,按原設計本來是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的飛機裝配廠房,但經過一改再改,變成了一個沒有庫房、沒有辦公室,沒有雜物間、沒有工具維修間、沒有廁所,夏不隔熱冬不防寒,地面塵土飛揚無法(正常)生產的殼子?!?/p>

”……后來,為了生產和工作需要,只好在廠房兩邊補建了幾千平米的建筑,才勉強使用?!?/p>

▼ 她,曾經在這里工作。2019年8月6日,當我們走進這個已經廢棄的空曠大廠房,“噠噠噠”不絕于耳的鉚槍聲和風轉設備的尖叫聲,仿佛再次響起。當年在這里工作的她,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激動,向大家講述著她和發生在這個廠房里的故事......

▼ 她,曾在這個車間的調度室工作,拿著被遺棄的一個工件,向我們講述著它在飛機上的位置和加工過程……

進 洞

以“隱蔽”為中心,是1966年初中央提出來的。當初,在對各工廠建設中的多次檢查中,中央防控檢查組的人一再強調對空隱蔽。因此,進洞建廠是最好的隱蔽,“以洞定點”關鍵部門要進洞,成為當時選址的原則。

云馬廠先后搞了5個山洞,建筑面積約5000多平米。然而,這5個用建筑人員的生命與汗水和無數金錢建造的人工洞終因滲水、潮濕、不通風、噪音大等問題解決不了而放棄,有些山洞甚至剛剛完工,就宣布作廢。

根據資料介紹: 011系統有7個工廠利用了26個天然洞,11個工廠打了21個人工洞,加起來共建了5萬平方米( 相當于100×70M 大小規格 7個足球場)面積的洞室工程,耗資巨大。然而,有的洞打了就沒有用,有的洞用了又搬出來。

最后除云馬廠還在使用的這個洞外,其余全部報廢。

▼這是目前云馬仍

使用的一個人工洞

?“云馬”二代人

我和我的伙伴們,都是云馬機械廠乃至共和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群體。當年父母支援三線,將我們這些子弟從祖國的東北帶到這個三線廠??梢哉f,在共和國三線,在“云馬”建設的歷史上,有我們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奉獻,我們都不是貴州人,但所做的事,在貴州、在云馬發展史上刻下了重重一筆。作為云馬廠的子弟,也稱三線建設第二代人,因就讀貴州云馬中學1969年畢業,自稱謂“云馬六九屆”。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出生在1952— 1955年,1967年前后,跟隨父輩從祖國的大東北等地來到當時被稱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地方,落戶在貴州云馬機械制造廠。

▼1967年前后,從沈陽“三臺子”來到貴州大山里的小學同班同學和我們在沈陽時的小學(前排左二)老師

▼透過照片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年代紅紅火火的背景和熱火朝天的干勁

?▼“放牛坡”山腳下的云馬中學

留下我們青春的記憶

曾有人說,我們在一起讀書時間加起來不到2年,并且在那個特定階段男女同學互不來往,甚至彼此話都不講,可為什么我們之間聯系密切?彼此心心相印呢?

很簡單,是云馬、是三線建設讓我們走到一起有了共同的經歷和同樣的記憶。因此,無論你走到哪里,現今身處何方以任何形態生存都無法去除身上的“云馬”烙??!是三線,是云馬,讓我們心心相印彼此牽掛。因此,當我們相聚時,心是那么近,情是那樣濃,笑是那樣甜,話是那樣親。

▼ 雖然相隔千里,

彼此心心相印

五十年的離別,半世紀的牽掛,給了我們足夠的相聚理由。今晚(2020年8月8日)我們歡聚一堂,共同回味五十年前那美好時光,追尋那失散的記憶……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彈指揮間,半個世紀過去了,回想我們剛來云馬時,工廠正處于大規模建設時期,不遠半山處,可見開山建設的場面。那時,多采用半機械化或手工作業,到處是空氣壓縮機的轟鳴,還有不間斷的開山爆破聲。

清楚記得,剛來云馬時,我家房后的山坡上正在建蓄水池,每天下午五時定點要開山放炮,每次點火放炮,我們都要躲到房間的門梁下面,石頭砸進屋里傷人,是時有發生的事。

剛來時,住的叫“干打雷”樓房,家里點的是就近“養馬寨”村買的煤油燈;喝的是用扁擔從遠處挑來,然后放上明礬過濾的“山泉水”;取暖和做飯用的是從東北帶過來的鐵爐子。

當然,更有許多大城市孩子享受不到的那種自由、幸福和樂趣。

我們共同走進云馬第一所學校;我們為云馬燒過第一爐磚;建造過職工宿舍。工廠開始投產,作為大批招收徒工里的第一批人,我們走進各個車間成為三線二代軍工人。

職工住宅

"三線建設”的另一個原則是“先生產后生活”,在今天看來,這一原則顯然與以人為本的現代精神相抵牾,但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卻是天經地義的革命精神。

我家來三線不是最早的,時間是1967年的5月。比我家更早些來云馬的是3月份那批人,這幾十戶人家算是云馬廠第一批家屬了。

俗話講,“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首先面對的就是住宿問題,那是怎樣一個“窩”呢?它叫“干打壘”二層樓。墻體完全由石頭構筑,看上去十分堅固。一條從頭一家延伸到最后一家的公共走廊通道,每天大家都要走這條通道,并且擠用樓道中間唯一的公用水池。時間一久,大家彼此都很熟悉,人際關系和諧、融洽。下了班,大伙會湊在一起淘米、洗菜、做飯,一邊干活,一邊拉家常。那時的我,還不夠成人也難入流,就站在樓梯走廊上聽大人們嘮嗑......再后來,由于彼此交流方便,我們這些孩子都學會了點(煤)火燒飯。

彈指揮間,五十多年過去,“干打壘”和那一段今天看起來很特殊的日子,依然記憶猶新,頻有些留戀。

今天,“干打壘”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遠去。但它帶給一代人的是永恒的記憶、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精神,這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記憶!

▼1967年那會兒

我家就住橋下左側樓群里

▼ 這棟樓,是老農場的宿舍樓,我們家剛到云馬時就住這種結構的宿舍。這也是建廠初期職工住房的典型結構,由于造價低房屋質量差,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無休止的維護帶來的是,才力物力的巨大浪費

▼ 2019年8月,邵東同學再次來到曾經的家,無限感慨,對我們大聲的說“五年……在這里,我整整住了五年……”

?▼ 這棟樓是磚石結構,一樓采用石頭結構。應該是1970建造的,屬于建廠初期比較好的宿舍樓了,腳下的路是我每天要走的……

▼ 廠區一角

由于當時工廠沒有建筑力量,專業工程隊僅負責廠房的建設,生活設施需要自己解決 因此,職工住房,從一區到四區五花八門。有工廠組織民工蓋的,有臨時抽調職工蓋的;還有包給當地生產隊建的。

房屋結構多樣:有全石頭墻壘砌,用石板瓦做屋面的;有青磚青瓦屋面的;也有土制墻自制水泥瓦屋面的不等。由于造價低,邊學邊干,非專業操作,建起來的房子粗制濫造,墻身透風,屋頂漏雨,帶來的后果是,無休止的維修和改造。

在我進廠后不久,我也被抽調到臨時組成的工程隊,參與了一區宿舍三層樓的建筑。 領隊和指揮叫李向春,我稱他李叔。只有他是專業瓦工。這次回云馬,打聽到他老人家已經不在了。

?歲月蹉跎

1969年,我們走出云馬中學,正值學習知識的時候,我們確沒書可讀了。時代給我們冠上知識青年的光環,開始了人生新階段。先是去距工廠10幾公里外的“幺鋪”火車站翻過煤(倒煤);接著去了云馬廠原農場燒磚,在老農場那片貧瘠荒涼的黃土包上通過我們的艱苦努力,愣是壘砌起了三座小磚窯,渡過了人生一段鮮為人知的青澀、迷蒙、痛苦并快樂又充滿艱辛的青春歲月。

其實,磚廠歲月不過一年,但留在記憶里的印記確是永恒的,更是讓我們這些同學每憶心悸的一段艱苦歲月。有同學形容那段日子說“那是我一輩子經歷的最臟、最累、最艱苦的日子?!?/p>

原因是,我們的“工頭”愣把我們當做“苦力”使喚。極高強度的體力活從每天東方出現魚肚白到落日余暉,和每周不少于2次的加班加點“連軸轉”的大干,不少同學竟然會在“熱火朝天”的工地上杵著鐵锨站著睡著,您會相信嗎?絕無半點夸張!

那年,我們十六,七歲,小的十五歲。正在長身體的階段,我們需要一定的營養補助,確要承受成人都難以完成的艱苦勞作,而我們的伙食基本就是,白菜、蘿卜;蘿卜、白菜?!敖荒甑拇u廠生活,改變著人生,奠定著未來......”

這是同學孫邵東對這段生活的精辟總結。

還因為,那個時代要求我們: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當然,我們也要感謝這塊土地。這里,使我們得到浴火重生般的歷煉,帶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輩子也享用不完 ……

2 019年8月,我們來到闊別50年的老農場。

▼ 當年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小小青年,如今已兩鬢斑白 ,雖說那段磚廠生活的記憶慢慢離我們遠去,但走在廢虛上還是百感交集:曾經的歲月猶如昨日的情景歷歷在目,耳邊仿佛又聽到了漫漫長夜里同伴們對命運的嘆息……

▼ 每次聽到“哐嘁哐嘁”的火車聲時,我都不禁要抬頭看看,不知道是不是家鄉的火車經過,心里面總是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坐這車能回家……

▼ 我們親手壘起來的3座小磚窯已經沒了蹤影,看到的只是長滿了荒草的草地和大大小小的土坑,雨季來臨時,坑內灌滿泛著泥黃色的積水

?▼ 再次走近曾經的食堂,忘不了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里,我們整日的白菜、蘿卜、蘿卜、白菜……

?▼ 曾經住過的宿舍樓,樓梯搖搖欲墜

2019年8月,貴州云馬同學再相聚,多才多藝的孫邵東同學為這次難得的相聚精心制作了影像資料。

出師未捷

身先死

關于那場意外,我有專門的描述。這里不再贅述。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一晃半個世紀過去了,然而,無論時光怎樣輪回,我相信每一個六九屆人,都不會忘記五十年前躺倒在那根電桿旁慘烈的場景。我的好同學、好戰友、好兄長就這樣倒在了血泊里,沒留下一句話。那年,他剛剛17。

風華正茂的年齡,他生命的青春之花才剛剛綻放,即已飄落,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每個人的生命都會以同樣的方式結束,只是如何活著、如何死去的細節各有不同?!焙C魍洘o懼無畏坦然豁達地談論死亡,談論生命的結束。 然而,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對梁植英早殤于那場莫名和無謂,卒于那個非命和意外,仍感到異常地痛惜。他,太年輕了!

梁植英之殤,是我們云馬六九屆同學一生無法消弭的痛。

▼ 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走進云馬廠

走進云馬廠這一天,是1970年10月10日。我們云馬六九屆一批人,一鍋端全進了工廠。

打這天起,我們穿上一身嶄新的工作服,成為了三線軍工廠工人階級隊伍里的一員,那高興的心情溢于言表…… 雖然當徒工每月只有十幾塊錢的工資,但一走進工廠就等于端上了鐵飯碗,一生從此有了保障,這幾乎是所有三線子弟的最大心愿。

▼ 走進工廠時那高興的

心情溢于言表

我們工作的云馬廠,算得上是貴州011航空基地最大的一個廠。人數最多時近7000。進廠后,正值文革高潮時期,生產、生活受到來自多方面沖擊。

基地的生產也被政治運動所左右著,產品型號多是停留在第一代殲擊機“殲-6”(前蘇聯米格-19)飛機的原型機和改進改型上,始終處在航空產品低水平的道路上徘徊。

當工人的我們自然不了解也無法知道這其中的內幕,埋頭干活,爭取做個好學徒工,能得到師傅的認可就是裝在我們每個人心里的“座右銘”。

在同學們記憶中,按型號順序,我們干過殲-6Ⅲ 型飛機、殲-6原型機、殲-6甲型飛機和殲-7型飛機以及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殲擊機教練機。

這一個輪回,就到了退休年齡。在和同學聊天時,有的同學講“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干上更先進的飛機......”是??!我們雖然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光,在兄弟廠、所跨進三代、四代戰斗機的研發態勢下。我們貴州航空工業雖然有著更先進的設備,技術力量也不差,確一直處于落后兄弟廠、所技術競爭行列外,不能不說是種遺憾。當然,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不甘!這其中,原因多多,一言難盡……

?我生命中的“桃花源”

圖中這個廠房是最初的鈑金鉗焊車間,后來改為工具生產車間,我剛剛進廠時,就在這個廠房里工作。

光陰似水,青春韶華,一晃離開云馬半個世紀了。但閉上眼睛,我仍然記得車間里的原始布局。車間里工友師傅們在廠房里工作的場景會時常在腦海里浮現。

我十分懷念我的那個車間,和我的那些曾在一起工作的工友們??梢哉f,那是我生命中的一處“桃花源”。

工友們,同事、同學們: 您們都好吧!我很想念您們??!

一座小鎮

與其說“云馬”是一個工廠,不如說它是一座小鎮。那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在這個不建圍墻相對封閉的空間里,有中學和小學,后來還有了自己的技校,醫院、糧店、儲蓄所、球場、商店、俱樂部、浴室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它們獨立而自豪,稱得上是那個時代的“特區”。

可以說,在這里生活的人們,彼此之間都熟悉,是一個絕對單純的環境,大家就在這個熟人的社會環境里生活成長。對于生活在這里的三線廠子弟,廠里就是他們眼中的全部世界。

我們一起去小橋下的水溝里野浴,去離工廠不遠的水庫釣魚,游泳。在山坡野地里吃野果、摘吃老鄉的西紅柿和樹上的水果。實在閑著沒事時,小伙伴們會聚在誰的家里圍著鐵爐子,一起交流做飯點煤火的能力。要知道,點煤火可是個技術活呦,我們小小的年紀很快學會了生火做飯的本領,蒸饅頭和烙餅等“技術”活樣樣都會。我們還經常游逛在廠區各個建筑工地,雖說工廠屬保密單位,可我們張張稚嫩的笑臉,就是這“特區”的通行證??粗ㄖと似龃u壘墻,我們也學會了打預制板,壘砌磚墻等一些水泥瓦匠活。

那是一種自由自在又十分狹義的生活,也是我一生值得懷念的日子。

▼ 這地方,山清水秀,離我家5分鐘路程,是我學會游泳的地方

?011第一設計所

第一設計所始建于1968年,位于云馬廠四區,當時稱“云馬第一設計室”。1979年8月,改稱“011第一設計所”,現在又名“中航工業貴州貴航飛機設計研究所”。其主要任務是承擔基地飛機設計、改進、改型和處理生產過程中的設計問題,并發展成為研制新機的設計研究所。

011設計所是中國航空科研體系的飛機設計研究所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講,設計所是011發展的主力軍,飛機型號研制的領頭羊,風向標。其成長與發展對基地、對云馬及各輔機廠的發展建設乃至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舉足輕重!

這是一只有著500多人的設計隊伍,成員多來自地處一、二線的老廠112,122,132的技術骨干和院校分配來所的大學生。其中多數人畢業于國內各大高等院校,包括早年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北京航空學院、南京航空學院以及西北工業大學,還有清華大學等多所國內重點院校。

許多人員來三線前在老廠就曾經參加過殲-5、殲-6、殲-7、直-5、直-6、轟-5、轟-6以及自行設計的殲擊機、民航機等機型的設計研究工作。

當年,這些年輕學子滿懷青春的激情,懷揣“航空報國”夢想,從祖國四面八方千里迢迢匯集到了貴州,就地扎根。

幾十年過去,他們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大山,在011這塊土地盡情揮灑熱血和激情,貢獻智慧和年華,留下難忘的腳步和青春的記憶。

▼ 設計所老所區

▼ 建所初期 技術人員

在露天工作的場景

▼ 設計所新所區

從1968年建所起,這支年輕優秀的設計隊伍,先后參與了殲-6系列、殲-7系列機,以及殲擊機教練機的研制與實踐。為國防裝備建設、為貴州航空工業發展、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培養和造就了一批飛機設計人才隊伍。

這其中,貴飛殲教7飛機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練-9“山鷹”飛機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011發展史上,第一設計所在風雨中前行,有過艱難,有過輝煌。當然也留下許多遺憾、無奈與不甘......

?“高級”教練機的研制

七十年代中期,我國空海軍開始大批量換裝殲-7飛機以取代原有的殲-6飛機,同時提出了研制M數2一級的同型教練機的需求。

當時,我國殲擊機生產格局是:殲-8系列是沈陽廠所研發;強-5系列是320廠研發;殲-7系列是成都廠所研發。因此,在1979年2月北京企、事業領導干部會議上,011系統抓住當時幾家兄弟單位忙于研制較高級別機種的這一機遇,大膽地提出承擔研制“高級”教練機的光榮任務,并得到支持。

從1981年起,設計所在成功研制殲-7II戰斗機基礎上,并借助一架引進的米格-21原型教練機著手研制M2一級的“高級”教練機。

本著科學的態度和對人民負責的精神,設計所廣大科研人員在各級領導的精心組織、精心指揮和基地幾萬職工的大力協同下,克服人才短缺、資金不足等種種困難,用最快的速度,從正式投入試制到飛機設計定型只用了短短4年時間,不能不說這是奇跡,它創造了我國航空史上的新紀錄。

該機于1985年首飛成功,1987年設計定型。殲教-7裝備部隊后,作為二代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機種,并在1989年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殲教-7的研制成功,標志著011基地的設計及工藝制造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而揭開了在貴州高原研制高空、高速“高級”教練機的序幕。

時隔18年后,在2003年12月17日人類航空百年紀念日時,貴航再傳捷報,又一款新型教練機實現首飛,JL-9“山鷹”教練機騰空問世。

“山鷹”是貴飛在殲教7基礎上研制的又一款噴氣式“高級”教練機,旨在滿足二代和三代機初級階段的訓練需求。

相比殲教7,這款教練機的主翼、前機身、進氣道和座艙都進行了重新設計;加裝了雙腹鰭,增加了航向穩定性;航電系統做了較大范圍適應性改進、具備了三代機航電系統特征。

首先,飛機的起降性能明顯改善,具有良好的人機界面,更方便了飛行員的適應性操作?!吧晋棥苯叹殭C于2007年正式定型,并交付使用。

從使用角度看,“山鷹”更注重經濟性、可靠性、可維護性以及整體訓練效果。作為一款教練機,可以作為我軍二代戰機和三代戰機飛行訓練的主力機型,其綜合性能基本滿足承擔頻繁的日常訓練任務要求。

然而,進入21世紀后,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一大批先進戰機陸續裝備空軍和海軍部隊。特別是艦載殲擊機的出現,對飛行員的訓練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為苛刻的要求。

顯而易見,這款由上世紀50年代技術的殲-7戰斗機而來,只具備了部分三代機訓練功能,整體技術處于發展中(二代機水平)的“高級”教練機,所提供的培訓體驗已經難以滿足三代機為主,并向四代機過渡的戰訓需求。由此,對新一代教練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技術性能要求。

常言道,“機遇與挑戰并存”?!吧晋棥钡降走€能飛多久,讓我們拭目以待。

?艱難創業路

回顧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貴航集團經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從仿制到自行研制,從單一軍品生產型企業到軍民結合型企業發展的道路。形成了以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為龍頭產品,集科研與生產于一體的大型航空工業基地。

千萬三線建設者們不畏艱難險阻,用青春和熱血獻身國家事業的奮斗精神;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歷史會永遠銘記……

回首往事,在型號研制中,從建所開始計劃研發殲-7原型機的“被強迫”下馬開始,到殲教7型飛機上天,再到“山鷹”教練機的起飛,011一所走過了一段十分艱難和曲折的發展道路,其中有些事情鮮為人知。

起點目標生產殲-7:我們知道,殲-6飛機是我國在1960年代初引進的前蘇聯設計生產的第一代超音速米格-19(殲-6)戰斗機。該機誕生于1950年代初,但很快就被它的后繼機米格21(殲-7)取代。因此,1964年中央和第三機械工業部,確定把更先進的殲-7飛機的生產從沈陽112廠轉到貴州011基地和成都132研發生產。

可以說,當初這個戰略決策是正確的。在1960年代雖說殲-7這款戰斗機在技戰術上不算是最好的,但仍不失為先進的機種。按現在眼光看,基地當時研發生產殲-7飛機的起點是高的。

按此目標,貴州011基地從建設開始就制定了嚴謹有序的工作安排,一切目標為1968年實現飛機首飛做努力。在沈陽老廠包建新廠的原則指導下,在三線建設者們的不懈努力下,貴州新廠建設和殲-7飛機的生產準備工作進展順利,進度也很快。

就在建設者們滿懷信心,憧憬著殲-7飛機的起飛時。1967年一場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國大地。黨委被奪權,殲-7飛機生產準備的喜人景象和工廠的大好形勢戛然而止。接下來,科技人員靠邊站,或被打上“反動技術權威”,打不完的內戰,開不完的批斗會。

與此同時,三線建設者們的生活水平也是急劇下降,糧油供養不是短缺,而是奇缺。

1969年至1970年間達9個多月時間,竟然沒有一兩油供應(通常每人每月供應食油3兩);糧食供應短缺,發霉的地瓜干,作為主糧每月每家定量配給;副食完全依靠當地老鄉零散擺攤提供。

清楚記得,我和二弟要去10幾千米外的丁琪地區趕場(趕集)購買小麥,回來后再把小麥磨成面粉。這基本就是當年三線建設者們普遍的生活場景。

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廣大建設者和設計所的科研人員忍受疾苦,排除干擾,忍辱負重,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最終還是換來了喜人的景象。

1969年末,各主機廠已經具備了試生產的條件。其中:基本建設完成50%左右;機床設備安裝達60%;工藝裝備大部分交付完成。飛機的技術資料和圖紙已經被技術人員掌握并消化,零件加工工藝文件已經編制或者復制完成。全機一萬多項零件已有30%左右投入生產,有些已經完成。 并且,當時配備到三線的設備都是最先進的,有些屬于行業內最好的。

一紙文件,殲-7下馬:正當飛機生產準備工作接近完成時,一個具有重大轉折的“事件”發生,時間指向1969年10月5日。

這一天,根據三機部1969年8月25日北京會議精神,下發了“(69)三生字448號”文件。文件決定:011基地立即停止殲-7飛機生產準備工作,改生產殲-7飛機為生產殲-6Ⅲ型飛機。(見011史地資料三 唐文斌“十年夢想 歷程艱難”)

一紙文件,在011高層引發強烈反響,帶著種種迷惑,時任云馬廠總工程師、011基地飛機生產指揮部總工程師的唐文斌,提出了一系列疑問:“為什么要從高起點退回到低起點?為什么放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殲-7不干,而要上殲-6Ⅲ型飛機?把殲-7飛機由112廠轉到三線生產是有戰略意義的,現在停止試制生產符合戰略方針嗎?”他還說:“這一機型的改動實為倒退,對011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

后來的歷史發展證明:這一計劃變更,不僅僅帶來金錢與物質還有時間上的極大浪費,更給基地今后的型號研制道路帶來種種負面影響,所造成的損失也是無法挽回的!

再后來了解到,這個決定出自吳法憲之口,吳當時是空軍司令員兼航空工業領導小組組長,他在北京南苑機場觀看殲-6Ⅲ型飛機飛行表演時,信口開河地說:“好!殲-6Ⅲ型飛機可以包打天下”。

就這樣,吳法憲的一句話竟成了一項“方針”。

由此把基地的型號研制帶回到一個低水平的道路,就此徘徊了10年。低水平的重復帶來的后果是:沒有了技術上的積累;物質的極大浪費;還有人才流失和設計人員思路上的滯后。

我們知道,這十年里,沈陽所開展了殲—8系列機和后續機的研發。幾乎與貴飛同時起步的成都所,則在殲7系列飛機做足了功課,并在此基礎上成功發展了“梟龍”戰斗機及其后續機。

顯而易見,由此拉大了與兄弟廠所在設計理念上的距離以及新機研發的競爭能力。

唐文斌在他的“創業艱難百戰多”一文里寫道“011基地在同行業里的地位在下降,差距在拉大,這與基地地處三線有關,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我們在低水平的重復中轉了10年,結果費力不討好,吃虧的一點是,沒有技術上的積累......”

?三線調整

三線建設以應對戰爭威脅為決策背景,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國際形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當初決定大搞三線建設的備戰前提已被證明并不存在,這些布局在大山里的各個工廠,也因選址于交通不便的封閉山區而無法與同行競爭。當國家高層判斷時局已處于和平年代時,三線建設便進入了重新規劃和調整的新階段。

我們知道,在沈飛老廠,飛機部裝與總裝各為兩個車間,即:37和38車間,兩車間廠房相距不到百米。

為了“分散、隱蔽”,三線貴州將這兩個車間分成兩個分廠:“云馬”和“雙陽”廠,兩廠相距近10千米。云馬生產的部裝件,要由專用公路用專車轉運到雙陽廠進行飛機總裝。

這種過分強調“隱蔽、分散”,割裂了合理的生產工藝流程;使協調生產、零部件轉運困難重重。

而整個基地遍布在貴州省境內的3個市8個縣中,延綿400多千米,方圓27000多平方千米的范圍內。從鎮寧的154廠到遵義的315廠相距300多千米,加上山區地形險峻,來往一次要耗時一整天。

另外,在過分強調“先生產,后生活”,的指導方針下,職工生活標準低下。

不難想象,在人的最低生活需求都不能滿足的情況下,他生產的熱情又能持續多久呢?這些矛盾和問題在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過過渡中,就更顯突出。這正是:“等我們認識到必須滿足人的生活需求才能使其保持工作熱情時,除建工廠外,我們又花大力氣來建社會:建學校、建商場、建醫院、建公園、修馬路,甚至火葬場。結果,我們還是違背了當年進山的初衷 ——遠離城市,我們又建了一座城市?!边@段話引至原二汽老總陳祖濤《“我們建設了一座城市”三線風云P23》。

這些突出表現最終得到的結果是:今天的三線大調整。也有人稱其為,大轉移......

大浪淘沙之下,一些企業合并了,一些企業轉產了,一些企業停辦了,一些企業則選擇遷出大山。此時,三線人又不得不經歷第二次移民。

?▼ 曾經熱火朝天的車間,如今人去房空,車間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工作臺滿是灰塵??諘绲膹S房沒有了往日的“喧鬧”,熱火朝天挑燈夜戰的場面只能留在記憶中……?▼ 彈指一揮間一別40年,如煙往事歷歷浮現在眼前。如今的滄桑、讓她想起了過去的輝煌,當年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1小時,科研樓的燈光徹夜通明?▼ 即使是當年的“好人好馬好設備”,而今已是“好人落后了,好馬變瘦了,好設備生銹了”

?▼ 曾經燃燒一代人激情的辦公室 樓空人去,地面滿是綠綠的苔蘚

▼ 曾經的設計樓,已經完全廢棄了,整個樓體備受風雨的侵蝕,早已不堪歲月的折磨,七零八碎,斷壁殘垣多個工廠合并了,有些工廠轉產了,個別工廠停辦了,大批企業則選擇遷出大山。此時,三線人又不得不經歷第二次移民......

▼ 新的工廠職工宿舍

后 記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時代變遷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昔日三線建設那種鋪天蓋地、戰天斗地的熱潮已經過去。三線建設塵埃落定。對于共和國歷史上這段歷史,到底該如何評價? 對此,專家們有他們的說法。

有人指出:“錯誤的形勢判斷、錯誤的體制構架加上錯誤的區域布局,使得三線大規模投資的成本過高,大大延誤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進程?!币灿猩鐣W家稱,“三線建設使西南荒塞地區整整進步了50年”,這無疑是新中國誕生后的第一次“西部大開發”。由于這是個集經濟、國防、科技等交叉學科知識,又貫穿“文化大革命”特殊歷史時期的戰略產物。因此,對這一戰略的見解眾說紛紜,至今尚未形成定論。但無論哪種觀點,我想,我們都是被歷史推著走的。作為那個歷史的參與者留給我們的是,一輩子的記憶!

2020年7月修改稿

以上內容為【鮮為人知的,三線建設:大山里的航空工業丨重工業機械素材】的相關內容,更多相關內容關注中國智能工業網。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或網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本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聯系刪除。

 
0相關評論
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