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資訊 2023-01-14 06:22:03 評論:0    瀏覽:19    

眾所周知,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受“和平憲法”的制約,是不允許保留軍隊的,那自然也不允許擁有官方軍工企業,所以,日本政府扶植了一批披著民營企業外衣的軍工企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日本大公司,其實有具備有很強的軍工生產能力,而其中三菱重工就是佼佼者!

依靠戰爭起家

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刺激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三菱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出生于浪人武士家庭的巖崎彌太郎和朋友一起在東京成立了三菱商會,1874年,日本出兵中國臺灣,巖崎彌太郎爭取到了軍需輸送工作,賺得了第一桶金,1884年,巖崎彌太郎向工部省租借了長崎造船局,將其改名為長崎造船所,并1885年以其為核心成立三菱合資公司,開始從事船舶制造業,這便是三菱重工最早的雛形。

日本“第一財閥”,巖崎彌太郎

隨后,三菱公司實力不斷增強,成為日本海上運輸的重要力量,同時也不斷向采礦、鐵路運輸和貿易等新興行業擴張,1894年中日爆發甲午戰爭,當時三菱財團的領導巖崎彌彌久、澀澤榮一、福澤諭吉等人發起成立了“報國會”,通過向國民宣揚忠君愛國精神,號召國民為戰勝中國捐獻一切,最終為日本政府籌得了多達8000萬日元的軍事公債,為戰爭提供了重要的財力支持。

同時,三菱主動把所屬的輪船交給政府,專門負責輸送兵員補給,并在日本進攻威海時,使用商船對威海清軍的部署情況進行了偵查,戰后,日本海軍將清軍主力戰艦“定遠號”的舵盤拆下來,作為戰利品送給了三菱公司,以表示感謝,更為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將戰爭賠款的相當一部分劃撥給了有功的企業。既有國家戰爭需求,有資金支持,三菱公司由此走上了軍工發展的道路,逐步與國家戰爭機器捆綁到一起。

甲午戰爭清政府慘敗,日本大發戰爭財

一戰期間,趁著列強在歐洲相互廝殺,無暇東顧之際,三菱一方面繼續保持并增強海運及造船業,一方面則通過成立造紙公司、銀行等積累雄厚資本。通過設立礦業,加工業等,健全三菱的工業體系,同時大力擴展電機、內燃機等產業,不斷強化技術儲備。一戰后日本不斷膨脹的侵略野心帶來了激增的軍工產品需求,三菱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1934年,三菱造船與三菱航空機合并,更名為三菱重工業有限公司,受到三菱財閥大力支持的三菱重工,已經是當時日本軍工的主要支柱之一。

二戰最大的戰列艦之一“武藏號”也是三菱的手筆

二戰中,三菱重工為日本軍方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裝備,遍布陸、海、空全領域,只要有日軍的地方,就會有三菱重工生產的裝備。其中,空軍方面共生產了1.8萬余架飛機,其中包括太平洋戰爭初期橫掃美軍的零式戰機,以及92式重型轟炸機、93式重型轟炸機、97式輕型轟炸機、4式重型轟炸機、10式艦載機、89式艦載機等;陸軍方面,生產了97式、3式等坦克約4600多輛,各類炸彈、火炮等不計數。海軍方面,建造了“天城”號、“隼鷹”號、“大鷹”號、“云鷹”號、“沖鷹”號5艘航空母艦,以及“武藏”戰列艦(大和的姊妹艦)。

二戰三菱代表作,零式戰機

戰后,美國占領日本初期,意識到三菱等財閥與日本軍國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涉及軍工的企業采取了嚴厲的措施,三菱重工被肢解為西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中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和東日本重工業株式會社三家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朝鮮戰爭,使日本成為美國在遠東的反共橋頭堡及前沿基地,美軍各類武器裝備的維修制造訂單,讓三菱的命運得到了轉機。1954年,被肢解的幾家公司負責人成立了三菱星期五俱樂部等非正式組織。1964年“西”“中”“東”三家三菱公司合并再次成立三菱重工。時至今日,三菱集團共擁有近500家企業,三菱重工是其最重要的成員,同時仍然是當今日本軍工企業的龍頭之一。

陸??杖姘l展

三菱重工的業務相當廣泛,涵蓋交通運輸設備,武器、機床,核能設備、航空航天設備等產品的制造。但其最重要的產品還是軍品,因為它是日本最大的國防合約承包商,今天的三菱重工,承擔日本陸、海、空的裝備制造,并建立起了完整的生產與研發體系。

三菱重工最早靠造船起家,現在其船舶事業部下屬的4家造船廠,都與軍工密切相關。長崎造船廠歷史上曾是三菱重工的錐形,當前,它是日本驅逐艦的主要生產廠家,二戰結束后相繼建造過太刀風級、旗風級、榛名級、朝霧級、金剛級、高波級等多型艦艇。秋月級驅逐艦中的前三艘,即“秋月”號、“照月”號、“涼月”號也都出于此造船廠。根據三菱重工的分析數據,長崎造船廠的年生產能力約為新造船190萬噸,修船550萬噸,能生產船用推進器100具。

“愛宕”級宙斯盾艦

同屬船舶事業部的神戶造船廠在二戰時期便生產潛艇,戰后成為自衛隊的潛艇生產基地,先后建造過春潮級、夕潮級、親潮級、高潮級潛艇,并負責生產壓水型反應堆、核動力發電機組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個工廠同時負責潛艇和反應堆的建造,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情況。

另外,下關造船廠主要負責小型艦艇的生產(如自衛隊隼級導彈艇),橫濱制作所則主要從事輪船發動機、輔件的生產,同時也承擔軍用船只的修理維護工作。

三菱重工的航空部門現在稱為為航空宇宙事業本部,下轄航空宇宙事業部、軍用飛機部、制導武器部、民用飛機部和航天事業部。軍工產品中,生產和組裝過的戰機有日本現役主力重型戰斗機F-15J,以及F-1、F-4E、F-2戰斗機、T-2型教練機,SH-60J、UH-60J直升機;武器有“愛國者”導彈、ASM-2型空艦導彈、SSM-1型艦艦導彈、AAM-3型空空導彈、97式魚雷等;此外,還有專門研究推進技術和制導技術的制造所,可以在整個三菱重工系統內基本實現武器生產組裝的自給自足。除了常規武器裝備,三菱重工航空字宙事業本部還生產H-2A型火箭,負責國際空間站日本部分的相關工作。

F-35戰機的研發生產也有三菱的影子

三菱重工的特車事業部同樣具備完善的科研創新與生產能力。坦克制造方面,有日本現役的90式坦克、89式步戰車、87式自行高炮等主戰裝備。此外更為大家熟悉的,就是號稱世界最先進的10式坦克

此外,三菱重工技術本部還下設了先進技術研究中心、長崎研究所、高砂研究所、廣島研究所、橫濱研究所、名古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在軍工相關的研究上涉及到激光、傳感器、制導、材料、機器人研發、大型機械動力、推進、信息化控制等諸多技術。不同于一般科研機構的是,上述這些機構都直屬于三菱,一旦取得技術突破后可以迅速在公司內部進行推廣和成果轉化,從而促進三菱重工整體業績的不斷攀升。盡管三菱重工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一直在250名左右,但在世界軍工企業的評估排名中卻長期位于10名左右。也許,它還不足以與美國的超級軍火企業相媲美,但今天的它絕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軍工生產力量

三菱重工生產的10式主戰坦克

離不開美國的扶持

三菱重工軍工能力在戰后發展迅速,且始終緊跟國際先進水準,這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美國人的原因,二戰之后美國沒有嚴厲制裁日本軍工企業,僅是將其象征性的拆分為不同企業,后來對這些企業的重組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使得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積累的軍工技術得以保存。不僅如此,出于冷戰期間反共的需求,美國不惜余力的扶植日本軍工企業,將日本打造成前沿武器庫和武器加工廠,從F-86、F-104、F-4以及F-15等諸多戰機的快速授權生產便可見一斑。除美國因素外,二戰后日本借助國內、國際和平的環境,心無旁騖地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也是三菱重工得以飛速發展的基礎。再就是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自衛隊建立初期,武器裝備極度依賴美國,為推進武器國產化,日本政府采取了包括資金支持、人員派遣、重點扶植等一系列措施,重點扶植大型軍工企業。

F-15J絕大多數都由三菱組裝生產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三菱重工的軍工能力并不張揚,而是隱藏在民營產業之中。三菱眾多的事業部、制造廠、科研機構中沒有哪一家單純只服務軍工的,都是軍民兼備。這樣,三菱重工就便于廣泛地開展國際合作,通過民用合作間接地提升軍工能力。如三菱重工與波音和空客在客機生產與研發中就采取了“共同開發、分工生產”的策略,在賺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進行廣泛深入的技術交流,這些技術又反過來促進軍工的發展。如今日本在半導體、新材料、超導技術等諸多領域到達甚至超過美國水平,在機械、鋼鐵、造船、核工業及航空航天等軍民兩用產業上,也都是世界一流水平。

受制于戰敗國的身份,日本的軍力長期以來只能維持很小的規模,日本的軍工能力也長期保持在相對低的生產量上。然而,一旦突發緊急事態,三菱重工全部激發的軍民用技術轉換能力以及軍工生產能力將是巨大的。

三菱可不僅僅只能生產中央空調

難以克服的缺陷

盡管軍工產品遍布各個領域,體系、部門設置龐大完備,但三菱重工仍然存在一系列難以克服的問題。

首先,三菱重工的軍工生產與美國息息相關,自主性極度受限。美國對日本自衛隊裝備的先進程度和數量,保持著一定的控制,現階段日本的軍工發展始終受制于美國,這就導致三菱重工等企業的研發和生產潛力一直處于被壓制的狀態,或者說還需看美國臉色行事。在高技術武器裝備制造全球化的時代,除個別國家外,單個國家想獨立完成一件高技術裝備的研發-試驗-投產,難度很大。三菱重工今天龐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很大一部分部分來源于美國的技術轉讓和授權生產。三菱重工的高級曾說:“日本的整個軍事體系是綁在美國的戰車上,離開美國,日本整個軍事體系會立即癱瘓”。

日本海自的反潛和反導能力首屈一指,但美國“閹割”了其反艦和對地攻擊能力

其次,三菱重工的自主研發能力偏弱。三菱重工在材料、制導、發動機等很多技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時至今日也沒有像二戰時期不斷推出各類新裝備。除美國控制外,與日本民族的過于注重細節也有很大關系。包括三菱重工在內的日本企業,大多都能在某個高精尖領域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武器的設計與研發需要系統思維,而系統思維正是日本人的相對不足之處。

最后,三菱重工等軍工企業都普遍面臨銷路困難的問題。長期以來,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束縛,三菱重工等企業的軍工產品只有一個買家,即日本自衛隊。三菱重工等企業雖然軍工生產能力很強,但能從國家拿到的訂單很有限,三菱重工的國防項目的收入只占其總業務的11%,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國防項目能占到71%,雷神公司能占到80%。

曾經沸沸揚揚澳大利亞購買“蒼龍級”潛艇,最后也不了了之

正因為如此,為打破僵局,將武器外銷,以釋放并激發軍工潛力,日本政府不顧民間和國際社會的反對,多次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放寬向外輸出日本軍事裝備和軍事技術的條件

以上內容為【三菱重工三大核心技術丨三菱重工有多強大百科】的相關內容,更多相關內容關注中國智能工業網。

 
免責聲明:

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或網絡新聞客戶端自媒體,本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的內容,請聯系刪除。

 
0相關評論
打賞